面孔 | 赵世伟和他的“红旗探伤队”

[2018-09-02]

↑ 点击上方“成铁微家园”关注我们吧 ↑ 

 



 1981年的择业选择中,对铁路抱有极大兴趣的赵世伟,选择进入铁路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此后20年穷极钻研探索,从一张办公桌的距离,到千公里的“钢轨长龙”,他所有的实践证明:钢轨探伤仪存在检测“盲区”。



“目前国内外超声波探伤仪无法检测到钢轨Ⅲ区(钢轨轨底面)的伤损情况,国内只针对焊缝轨底探伤作业,没有钢轨母材轨底板探伤设备。”赵世伟告诉我们:“为了完美匹配仪器,我们与上海申声超声波仪器厂合作制造出了全新的轨底探伤仪,并命名为‘GTS-1000型轨底探伤仪’,以此来解决之前无法对钢轨轨底伤损探伤的空白。”

赵世伟与探伤队伍下道列队迎车


他和他的探伤队伍是成都局集团公司唯一一个“探伤红旗队伍”。他培养出数位“掌握钢轨命运的法官”,从钢轨理论深度到实践高度,一路保持全局领先,将“钢轨探伤”进行到底;他将探伤从传统形式带入“智能模式”,实现精度和维度的多次跨越。

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改进、积累中,不断对钢轨探伤检查仪进行技术革新,将固定式清扫刷改为旋转式清扫刷,通过软轴传动带动旋转清扫刷自动旋转,能够彻底扫除轨面锈蚀和杂物,给超声波探头装置创造良好的发射和接收条件。新型探伤仪的成功运用大大提高了探检质量和判定结果,比起老式的手工探伤,自主研发的“探伤仪”能够固定扫查区域,避免因手工探伤造成与钢轨的耦合不良问题,保证了焊缝和钢轨轨底检查的可靠性,减少漏检事件发生。

探伤队伍们正在观察分析疑似钢轨伤损数据


正是借助这些基础特性,钢轨探伤正在成都局集团公司工务系统率先从梦想工厂迈入智能化轨道;钢轨探伤的基础研究,也逐渐成为铁路工务系统 “必争之地”。至少10年以上的长远目光,令赵世伟的探伤队伍在全局探伤领域,牢牢占据主角的位置。

如今他管理着整个成都工务段的探伤队伍,同时是成都局集团公司工务系统和探伤同行业的“常客”。他没有辜负10年前的自己——段领导问:“你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当年已经43岁的赵世伟壮志满怀地回答:“在全局打造一个一流的探伤队伍。”

然而近两年,赵世伟愈发意识到时间的飞速流逝,因为仅仅“全局一流”还不够,他的目标是“全路一流”乃至“全国首创”。年近半百的他,本可以功成身退,他却俨然背着一副“思想重担”。

通过观察探伤仪器上的数据,分析、判定钢轨伤损情况


“全路一流需要一种革命般的创新”。如果就靠一个人,可能他在的时候做得比较好,慢慢他年纪大了退休了,可能队伍就停滞萎缩了。”赵世伟想把先进的探伤技术和丰富经验毫无保留的“灌”给每一位探伤工作者,他必须加快队伍培养,尽可能多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探伤人才,为新时代中国构建宏伟高铁网络贡献新的生力军。

黄雪龙、何刚是两位“70后”副主任,在2013年获得总公司探伤技能大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郭华霖、帅超两位年轻人则是“90后”工班长,两人都曾是赵世伟带过的徒弟,分别获得过川渝黔探伤技能大赛第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路探伤职业技能大赛个人全能第六名。获奖当年分别是23岁和27岁,目前在探伤队伍中坚守在重要岗位上。他们不仅是探伤队伍的得力干将,同样也是后辈新生力的楷模、风向标,不断激励着队伍里的其他年轻人向他们靠拢。

推着探伤仪在钢轨上行走,一边观察仪器波形图变化情况,随时掌握情况


他们是春运背后的“搬运工”,在春运往复的人潮车流中无处寻觅他们的足迹,只能在疾驰而过的动车上“掠”到他们的身影。

每年春运,是探伤作业最繁忙的阶段。为保证钢轨在春运密集的行车流量下的安全,他们必须对全段一千多公里线路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探伤检查。“确保每一米钢轨都在‘健康’状态下工作。”赵世伟坚定地说,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如此重要而有难度的任务,他们只能放弃周末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钢轨加密探伤的计划中去。

正在调试探伤仪,保证探伤效果


7个人有3个防护员,一前一中一后,间隔800米或1000米,目的是监视来向列车,以对讲机和卫星电话为联络,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另外4个人,每两人一组进行探伤。

每天一早就推着两台探伤仪在铁路上进行检查,为确保不漏掉每一处细微的损伤,他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观察探伤仪数据变化情况,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人拿着手工锤跟在后面进行手工检查。成都地区的夜间室外温度已达到零度以下,在野外一待就是7、8个小时,一晚上走下来,鬓角都挂起了厚厚的一层冰霜。


赵世伟与一名探伤职工正在用镜子“照”钢轨下颚,查看是否有伤损

他们每天要推着80多斤重的仪器在铁路行走十几公里路,铁路中间道砟错落交织,一不小心就硌到脚。拿他们的话说,每天都在做“足底按摩”,只不过力道重了点。由于春运期间列车运行密度高,受于作业时间的限制,他们要抢着时间在列车通行的空当内完成作业。一天下来,要抬着笨重的仪器上下道几十次,一些地段道床有一米多高而且坡度大,要用人“裹”着仪器踩在道砟上慢慢滑下去。“要是仪器摔坏了,今天就白忙活了。”赵世伟说,荒郊野外,只能带着干粮,就着冷风充饥。

赵世伟正在为一位入路青工演示手工探伤操作技巧和标准


已经从事探伤行业36年的他早已数不清走烂多少双鞋子,也不记得脚上起了多少水泡,敷了多少次药,但他仍然坚持推着探伤仪在铁路上检查,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几十年风雨历程,改变的是他的容颜,不变的是他对铁路事业的执著追求。

就是在这样的坚守下,他们在春运人潮大迁徙中恪尽职守,为保春运安全,他用双脚丈量出线路的平安。段管内一千多公里铁路在他们精细严谨的作风下,已经连续5年实现无漏检、误检而发生的断轨事件,实现事故 “零发生”。还有诸多像他们一样的铁路职工在不同岗位上坚守着、工作着、奉献着,他们用一份坚守和担当,确保了中国运输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赵世伟正带领他的探伤队伍在成都站进行探伤作业,为春运安全筑牢安全保障



 源:中国网等 成都工务段 | 编辑:铁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成铁微家园
留言评论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