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钢轨好比火车的两条腿,那么探伤工就是给钢轨诊断的医生。钢轨由于受到列车的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经常会产生一些病害,甚至发生断轨。为认进入冬季,防断是工务系统安全上的头等大事,而钢轨焊缝是线路最薄弱的环节,加强这一部位的探伤,是减少断轨、确保运输最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因此,探伤工要采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和手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钢轨的“体检”,及时准确发现各种钢轨病害,并根据钢轨的伤损情况及时采取整治措施。真吸取3起焊缝断轨教训,今天小编专门收集了焊缝探伤中的典型病害,用漫画的形式更加直观展示给大家。
“月牙型”伤损探测方法及波形显示(一)
针对焊缝轨底横向裂纹呈“月牙型”伤损,使用CTS-9008HT型焊缝探伤仪双K2.5圆弧探头,在轨底圆弧面利用“一发一收”双探头方法,能有效发现焊缝轨底中心“小太阳”疲劳核伤。
“月牙型”伤损探测方法及波形显示(二)
针对焊缝轨底横向裂纹呈“月牙型”伤损(垂直于轨底,构成裂纹与轨底面的直角反射)的探伤方法:现场操作可使用探头K1或钢轨探伤仪37°探头,探头入射点距离伤损176mm(K1探头)、132mm(37°探头)结合现场钢轨表面状态及耦合情况,可以检测出轨底Ⅱ区横向裂纹大小为:高8mm、宽8mm。
焊缝轨底角Ⅱ区上圆弧核伤是探伤的关键点,更是探伤难点,常规的探伤方法对这类伤损无法有效检测。通过现场摸索实践,使用(2.5P 8*12)K2.5探头,在轨底角Ⅰ区距离焊筋边缘110-130mm处,向轨腰内偏斜45°角,利用轨底反射的二次波能够发现焊缝轨底角Ⅱ区上圆弧伤损。
铝热焊缝轨头颚部因焊接工艺不良伤损多发,对焊缝轨头鄂部位的探伤,可以使用(2.5P 8*12)K2.5探头,从钢轨侧面分别对轨鄂缺陷进行扫查,探头入射点距伤损的水平距离125mm,并有13°左右向下的偏转角度,对轨头4个侧面分别标记水平位置,前后移动探头,可以检测轨颚伤损大小为:宽10mm、高15mm。
针对轨底角部位下部横向裂纹,采用CTS-9008HT或CTS-1003仪器在轨底脚相应的坡面上利用一次波进行探测,沿钢轨纵向进行偏角、转动及锯齿形进行扫查,能发现焊缝轨底脚部位焊接伤损和疲劳伤损。
针对轨底角部位上部横向裂纹,采用CTS-9008HT或CTS-1003仪器在轨底脚相应的坡面上利用二次波进行探测,沿钢轨纵向进行偏角、转动及锯齿形进行扫查,能发现焊缝轨底脚部位焊接伤损和疲劳伤损。
钢轨铝热焊缝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执行标准,封箱不严、砂型与钢轨贴合不良会导致焊剂流出,从而在焊缝边缘形成溢流飞边,由于溢流飞边的存在在焊缝处将导致应力集中而形成疲劳伤损,最终导致断轨的发生,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由于钢轨的锁定轨温不准确,特别是低温季节,钢轨内承受着巨大的拉应力,再加之列车的冲击力,加速钢轨的疲劳伤损产生,致使造成钢轨折断。如果线路养护不良、道床板结、翻浆空吊、连接零件失效等也将加速钢轨的疲劳伤损产生,造成断轨。